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

愛將我們撕裂《想像的孩子》

撰文/賴妍延(出版社編輯)

攝影/陳藝堂















故事發生在承認同婚與多元成家之後,大家可以登記為家人,同志們可以結婚,但就算法律允許,人類仍舊找不到同性生子的方法,就這樣,各懷心思的五個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的完美小孩,原本平衡的家人關係,因為這名想像的孩子出現而顯得搖搖欲墜。

到底什麼是家?沒有血緣是否能成為家人?一定要有個孩子才算是完整的家?單身是否能夠成家?想要一個孩子是成家的基礎或者妄想成為上帝?劇中提出了幾個論點作為開展,每個人在心中都有屬於自己對家的想望,在這種殷切期盼下,想像的孩子誕生了。由於大家內心的擔心、期盼、投射,這個孩子以他們覺得最完美的形象出現在眼前。與其說是孩子在與他們對話,不如說是他們自己一次次對自我的懷疑以及對現實的愧疚、不滿而讓想像的孩子對他們開口正視自己的問題。另外,他們不只是想要孩子,而是想要「自己的」孩子,事實上這個孩子的存在就是他們的自我延伸,對自己犯錯時愧疚的救贖,是當自己不在時,讓所愛的另外一半有所慰藉的投射,或許這麼一想真是自私,孩子的到來,似乎只是他們彌補自己心中遺憾的產物,但我認為,就是因為有過這樣的遺憾,這群人更能懂得怎麼去愛孩子,就如同他們也期望能被這樣愛與接受。

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

想像的限制與幻滅《想像的孩子》

撰文/白斐嵐(專案評論人)
攝影/陳藝堂















《想像的孩子》,有著一個充滿想像期待的劇情設定。故事發生在不久的將來,多元成家法案通過多年後,但王子們與公主們並未從此過著無憂無慮、幸福快樂的日子,他們開始想著這個新家庭的下一代,該是什麼模樣。本是生物本能的自然繁衍,該如何隨著人際關係之不同定義,重新被界定?於是,由一對離婚喪子夫妻,加上另一對即將登記結婚領養自己小孩的男同志伴侶,與不走入婚姻卻想要一個自己小孩的單身女性共同組成的家庭,各自懷抱著自己對於孩子的想像,但這些美好想像卻又回過頭來牽制了彼此間的關係。在多方拉扯中,延展成《想像的孩子》一劇主線基調。

既然以「想像」為題,隨之而來的「幻滅」自是難以避免。貫串全劇的童稚數數嬉鬧聲,則連結了想像與幻滅,成為全劇最扣人心弦的設定。上半場,以空台之幼童聲音帶入演員進場,七彩繽紛的綵球、輕快溫馨的節慶音樂,閤家(多元成家的「家」)團員交換禮物的聖誕夜,都點出了對於「想像」的美好期待:無論是努力生子、要把亡子「生回來」的異性夫妻、就快要結婚擁有小孩的同性戀人、還是期待有個自己小孩陪伴日後年邁生活的單身個體,誰不是充滿憧憬。就算讓「想像」成真,需要面對這麼多的挫折阻礙,依然值得義無反顧地向前走。故事的轉折,則發生在下半場。五歲小童的聲音繼續漂浮在舞台上,矇著眼睛玩捉迷藏的他繼續數著,數字越來越大,接近終點的一場遊戲卻迎來了意外的結局。原來任何閉上眼的期待,並不盡然會在睜眼的那刻得到好的結果。也在這隱隱鋪陳地聲音預示下,揭露了五名角色「想要一個孩子」的動機與期待,本源於自身生命的缺憾感。想像的破滅,則迫使他們回過頭來檢視與自身以及他人間的關係。「想像的孩子」,在此成為重新面對自己的契機。

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

劇場中的家魂《想像的孩子》

撰文/陳元棠(專案評論人)
攝影/陳藝堂















對於我們現處的家庭,我們理所當然嗎?對於未來的家庭,我們曾有願景嗎?或者,生活給我們的幻滅,我們重新構築願景,或者,生活如鏡,顯映我們願景中虛妄自私的成份,然重要的是,如何跟上時間的腳步往前走去,不管傷痕纍纍,總是得揹負著,家。

藉由一位從沒被出生,於各人腦中遊盪的孩子在大人間穿梭,表達家是最複雜的存在,那些難以釐清的情感與無法斷絕的血緣。

這齣戲就像一封寫給家的情書,特別像寫給母親,情感綿長細緻,舞台上以此濃厚的情感對抗生硬法規的隱形之牆,試圖以三組關係組成的「家庭」(離婚又想結婚的夫妻,即將結婚的男同志,獨立女性慾透過現代科技母兼父職)重新找出家庭的定義,以及傳衍後代的目的。舞台上將家中擺設簡化為有如劇場Cube,色系均為白,那些長方體立方體,在台上像漂浮海上的島,空間內物件的距離比現實擺放的遠多了,於是舞台有如不清楚邊界的人心,舞台設計與導演手法中的走位將人物間的內心距離具象化,於是人物彼此接近或對話都要更多時間與力氣,且舞台上的桌椅等家具均具備良好的收納功能,看著戲中家具的取出收回,也像是人心的比喻。舞台上方懸掛的彩色皮球象徵意義一目瞭然,但與舞台中的簡潔對比,球因非演員戲中使用之物,單以寓意的功能出現,似乎稍有些擔心舞台表達是否完整,而不乾脆了。

為未出生的孩子說話《想像的孩子》

撰文/曾大衡(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碩士班)

攝影/陳藝堂














當父母不再是一男一女,當伴侶不再代表著媒妁婚姻,當家的組成不再是血濃於水,「家庭」會有多少的可能性?
動見體王靖惇編導家庭三部曲的最終章《想像的孩子》,看似與前二部曲《屋簷下》與《台北詩人》沒有什麼關聯性,但卻都在探究我們對於「家庭」的思辨。透過不同的時代背景、社會的變遷來為時代性對「家庭」的定義做註解。

擁有舞台劇大腕姚坤君、朱宏章,金曲獎、金馬獎最佳配樂王希文,金鐘獎最佳美術李育昇這樣的黃金卡司。跳脫前兩部曲含蓄、禁錮壓抑的時代背景,第三部曲《想像的孩子》大膽挑戰禁忌,突破傳統倫理道德的框架,以後多元成家為時代背景的假想, 描述登記成家人,並想把失去孩子生回來卻離婚的中年夫妻可襄、適存;以及想擁有雙方血緣孩子的結婚同志伴侶台生、哲翔;和在法律上不能人工受孕接受捐精,卻想生下孩子,中年丈夫的單身女律師妹妹吳芳,如何在過程中去得到他們所想像的孩子,並在人性情感掙扎的價值中取得平衡,找到皆大歡喜的美妙藍圖。

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

想像的孩子|觀眾問卷迴響


9/24 19:30 首演場




















「雖然說跟前二部沒有關係,但卻是家庭系列的具體呈現,也是現在(未來)關於愛以及家庭關係的具體實現,比起《台北詩人》及《屋簷下》是更真實地觸動人心,在笑與淚之間,激情與現實之間,發人省思」

「用很輕快的節奏講著沈重的議題,卻很真實又貼切,戲總是美好的,讓人做了個美夢。」

「這個題材真的很新穎,錯綜複雜的關係,生動地躍然於舞台上。很感動,對現下生活多了更廣的眼見。」

「對多元成家做了一個合理又不失戲劇效果的想像,設計了一個特殊的情境,但所有人最後面對的還是關係的本身。」

「可能很多人能夠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聽見自己的心聲,是真實也真誠的故事。」

「上了大學以後離開家住在外地,家庭的各種題材總是能觸動我心深處柔軟的那一塊。」

2015年9月11日 星期五

中廣流行網 i like radio《StreetVoice未來進行式》專訪


活潑的靖惇與姚坤君老師,今天一起《StreetVoice未來進行式》主持人 小樹,進行了笑聲不斷,而且越聊越歪的演出專訪?!

想知道靖惇當年報考台大戲劇系,做了什麼讓姚老師印象深刻嗎?絕不要錯過本週日深夜的《StreetVoice未來進行式》—想像的孩子專訪!(聽說靖惇還在空中開唱了呢)

【廣播頻道】中廣流行網 i like radio
【節目名稱】StreetVoice未來進行式
【播出時間】9/13(日) 23:00~00:00
【收聽頻率】北部地區FM103.3、中部地區FM102.1
【線上即時收聽】http://goo.gl/YC2BjO

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

udn TV《藝想世界》 專訪


身為姚坤君老師第四屆的學生,靖惇與姚老師同台分享身為學生的導演&老師的演員如何合作,更透露姚老師在劇中有眾多床戲!!

想知道靖惇與姚老師在排練場中的種種趣事?!
千萬不要錯過由 udn tv【藝想世界】主持人 黃惠玲進行的《想像的孩子》王靖惇&姚坤君專訪!


【電視節目】udn TV 藝想世界

【頻道查詢】http://video.udn.com/udntv/channel
【播出時間】9/15(二) 01:00、09:00、17:00






王靖惇《想像的孩子》 在禁忌框架下尋求「家」的未來式

文字/廖俊逞

繼《屋簷下》和《台北詩人》之後,編導王靖惇的「家庭三部曲」來到最終章——《想像的孩子》,以「後多元成家」為命題,劇情描述痛失愛子的中年夫妻、獨身的事業女強人,以及剛完成結婚登記的同志伴侶,都想擁有具有自己血緣的小孩,但在超越性別、親情及血緣的家庭組合中,如何實現這個不可能的狂想?


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

台北愛樂《台新藝術獎「藝術相對論」》專訪


很榮幸邀請到《台新藝術獎「藝術相對論」》主持人 高劭宜進行專訪。
除了創作發想背景,以及《想像的孩子》作品介紹,更首次揭露靖惇與恩師 姚坤君老師、劇場前輩 朱宏章老師的合作!

想知道在排練場上,靖惇如何與自己學生時代的老師合作?允睿又是如何與劇場的大前輩對戲?
8/28歡迎準時收聽《台新藝術獎「藝術相對論」》!



【節目名稱】台新藝術獎「藝術相對論」
【播出時間】8/28(五)18:00-19:00
【廣播頻道】台北愛樂電台 台北FM99.7 / 新竹FM90.7